近年來,人臉辨識技術引發出不少爭議。在技術日益普及的情況下,大家越來越關注資料的隱私和保護問題。不少人每天都在使用人臉辨識技術解鎖手機、授權付款,出入辦公室等,甚至機場安檢亦正開始應用人臉辨識技術。
然而,大家也開始質疑人臉辨識技術的道德性、準確性和可能引發的問題。美國一些城市甚至已開始禁用該技術,連警方也不容許。英國有議員提出應先立法再應用;而歐盟也正尋求限制「無差別」使用人臉辨識技術的途徑。
其實,所有廣泛應用而且對生活影響深遠的新技術,都會面對類似的問題。技術的準確性、應用時需先與持份者達成共識、法律責任、應用倫理等,都備受關注;需要尋求能確保合法應用技術,又能尊重個人的權利的平衡。
顏面探測不儲存容貌 或更易被接納
然而,人工智慧和深度學習,也不一定會成為侵犯個人隱私的工具,純粹視乎系統如何設計及使用。例如在人群聚集的場合,只須進行顏面探測,毋須確認或儲存個別人士容貌,就能點算在場人數,方便控制人流。就算是人臉辨識,一樣具有非常多元化的機器學習方式,例如蘋果手機的Face ID功能,蘋果企業本身就沒有中央資料庫儲存用戶的照片。
人臉辨識背後的人工智慧技術,其實還有更廣泛的應用,例如臉部分析,可以透過分析圖像和視頻,提取其中特徵,以識別性別、年齡,甚至是身體品質指數,現時該技術已被用於測量心跳、血壓,甚至探測糖尿病、心臟病或癡呆症的初期徵兆。目前,正有保險公司運用臉部分析來簡化保單額的計算。
無論是人臉辨識或臉部分析,都需要公正的人工智慧演算法,但其實所輸入的數據是否公正、足夠和無偏差,都會影響系統的決策、預測和分析的準確度。因此,最重要是確保在機器學習中,只使用高品質無偏差的數據。
撰文 : 陳漢偉 香港電腦學會人工智能專家小組召集人
Click here to read the full article on 香港經濟日報 (Chinese only).